人物

陈宁校友在我校2021届毕业典礼上致辞

发表日期:2021-06-25

  亲爱的老师们,同学们:

  感谢母校邀我回到阔别十年的校园。在首都师大,我学习、工作过28年,这里,有我最美好的青春年华,留下了人生无数难忘的时刻。

  最幸福的,是在这里,见证一批批毕业生人生的重要时刻,享受那种作老师的成就感,幸福;

  最难忘的,是跟同事们、同学们共同度过了2008奥运、2009国庆,前年70年国庆之前,同学们有一次“晒”当年,感动,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到夜里12点就精神的“后遗症”;

  最骄傲的,是与同事们共同创建了全国第一个“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”的国家精品课程,锻炼了辅导员队伍,在听到同学们说为自己提供了帮助,很是欣慰;

  ……

  我可以一直说下去,但喜欢回忆过去,就说明老了。

  今天,又回到了我曾经主持了多年的毕业典礼上。说实话,有点过去没有过的忐忑,因为原来是职务行为,今天回来确实觉得自己“咖”位不够,比如就在我身边,文联这边有“人民艺术家”王蒙先生;北京冬奥组委这边,执行副主席张建东、专职副主席秘书长韩子荣,都是首都师大的优秀校友。“凡尔赛”了一下,但我还是习惯性的非常愿意把特别是离校这些年的体会,跟同学们做个分享,就好像当年在建设我们的生涯课程。

  想说的太多,还是从一句话开始:

  

  一

  “一个人一辈子一件事”

 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95岁的老奶奶入党宣誓的照片,听到她的故事时,脱口而出的一句感慨。再过一个多月她就100岁了,她叫李桓英,是屠呦呦式的人物,友谊医院的国际著名麻风病专家。她原本举家都在国外,1950年29岁就已在世卫组织成立时成为首批官员,但她却只身回国,致力于麻风病研究。由于长期奔波在边远山区、住麻风村,她经历过4次翻车、帆船。记得4年前采访她时,她心心念念的是麻风病虽然可以治愈,但还有后遗症,如果老天再给我5年,我要解决后遗症问题。那是一位非常值得敬佩、让人觉得特别干净、纯粹的老人。

  还有一位比李老年轻的老人。明天下午,我们会在国家大剧院要揭幕他的连环画作品展《地球的红飘带——长征三部曲》。他叫沈尧伊,论画工,沈先生完全可以用画儿发财,但他没有,从30岁起,无论社会时兴什么,他自岿然不动,始终专注于画长征,着力表达精神和信仰。他笔下的人物、事件还原的真实程度无人可比,精神的力量可感可知,他把这段历史艺术地、真实地、生动凝炼地呈现了出来、传承了下来,让我们带着对这段历史的敬仰、对这位艺术再现者的敬仰,欣赏这段历史、这个展览。新开馆的党史博物馆也有沈老的作品《八七会议》。

  有一次我跟几位画家一起聊起了沈尧伊先生,大家说这几十年,沈先生在经济上的损失很大很大,他的收入跟当时在座的六七位都比不了。但也正因为此,成就了他的作品被写进教材、写入美术史,他留下了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,他用艺术的形式,生动描绘了红色的精神图谱,也留下了艺术家对理想信念的追求。40多年如一日,不易。

  你可能会说,这都是老年人,我们这一代不会是这样。我想说的是,历史是财富、老人是财富。去年北京市文联成立70年,我们特意为50多位从艺70年的艺术家们颁授纪念章、写故事,因为70年沧桑本身就是故事,就是教科书。他们用我们未必可及的年轮和生命体悟到的,是我们向上的肩膀。

  我年轻的时候对老先生们更多的只是小辈对长辈的尊重,而现在,我体味到的他们是“财富”、是富矿:我们早一天悟到,早一天传承这些宝贵的财富,就会有更快、更着壮的成长。

  人生需要坚定和执着,要学会学习和传承。

  

  二

  你可能还会说“一个人一辈子一件事”,对当代年轻人不可能,我们这一代的本领是:一心多用、一专多能、有本事“弹钢琴”。我想表达的是,这是一种忠诚、执着的心态。正是现在诱惑太多,更缺少、更需要执着的精神。其实,每一个工作都是一份专业,你不深入、就不可能有回报。

  我是今年3月加入到冬奥团队的,我的部门目前有100左右的P1人员,还有3个独家赞助企业,加上未来的各类人员赛时会达到两千到三千人。我们的人员来自各行各业,四面八方。其中有很多优秀的人才,我看好未来的,是一群有情怀、勤恳、踏实的年轻人,踏踏实实的干好每一件事。

  国际奥林匹克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专业,他是几十年的经验积累出来的规范,加上本国国情和特点。我们日常绝大多不是干这个专业的,即便是有点专业相关性、即便是08年干过,但冬奥不同于夏奥,今天的中国不同于08年,今天的世界也不是当年的世界。

  我们几乎天天遇到新问题,天天需要找解决问题的办法。这就是我们的价值所在。

  离开大学校园后,未来成败不再取决于智商,更多取决于你的毅力、学习力。那是一种问题意识、探究的精神和不解决问题誓不罢休的执着。

  其实,会与不会本身并不那么重要,学习的心态、有没有路径和方法解决问题最重要。

  这时候你会发现,优秀与智商不一定成正比,要有情商、有毅力、有办法。

  

  三

  首都师大,是值得我们骄傲、感恩的学校。因为他给了我们良好的学风、扎实的基础、综合的素质。

  离开学校后,你可能会觉得学校学的东西都用不上,确实,我们社会课堂的锻炼不够。我现在的赛时实习生,很多都需要零起点培训。我自己很久都不好意思说我是中文专业毕业的。但后来我发现,校园给你的,已经深深植根于你的骨髓,只要自信的往前走,良好的学风、作风,会帮你一生。

  离开学校,你的工作可能是不熟悉,也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,社会也不会总是提供让你们喜欢做的事。校园里没有万用答案,教给我们的无敌秘籍是心态和方法,是把不喜欢做成喜欢,把事当事业做,你必有成。

  当年离开学校的时候,我有一个最大的不适应就是在学校,你有想不明白的问题、跨不过去的坎,总有请教的地方,因为这里有很多有思想、有学识的“老师”,即便跟他们闲聊,你都会有收获。

  现在“老师”虽然不那么随便的就能遇到,但是我们可以用心找到。其实,他们就在你的身边,就像我前面教导的2位老党员“财富”。

  要“大气”,国之大者,才不会拘泥于小人、小事。小算成不了大器。我警告过写匿名信的人,提醒过小聪明的人,我们都是社会的人,我再喜欢你,雪亮眼睛的群众关过不去,你什么也别想。更何况我只看得上真干活的、真出业绩的、为人真诚、厚道的、思想可靠的。

  心大才会天地大。天地再大,也要记住:母校永远是我们的精神归宿。

  拉拉杂杂,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信念、作风,讲不忘初心,母校永远是我们的家。

  最后,向学成毕业的同学们表示衷心祝贺!

  向付出辛勤劳动的老师们致以崇高敬意!

  谢谢!